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善感乡,静卧于乌江之滨。近年来,当地依托独特的林盘、农田与乌江画廊资源,围绕“一带、一核、一景”的发展布局,持续探索生态旅游、生物制药等新兴领域,让彭水“九苗”文化瑰宝——苗医药,在此深深扎根。一条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融合绿色乡村综合体与全国苗医药大健康产业的示范带,正逐渐延伸……
\n点“石”成“精”
\n碎石之地变“药谷”
\n乌江畔,善感乡石盆村。碧绿的江水倒映着一排排整齐的黄精种植架,观光亭中,游客悠然品茶、闲谈。
\n游客在苗药谷里品茶聊天。
“这是政府扶持下精心打造的‘苗药谷’。”苗药谷负责人李海龙坐在观景台上,手捧黄精茶,语气沉稳:“眼前这片地,曾经满地碎石,被视作农业‘禁区’,如今通过碎石筛选和土壤改良,已成为黄精的优质生长基质。”
\n创业维艰。2022年初春,彭水寒意未退。李海龙——这位由善感乡“柔性引才”政策引进的东北汉子,蹲在石盆村临江荒滩,抓起一把土,碎石从指缝中簌簌滑落。身旁的村民叼着烟杆冷笑:“你看,一脚踩下去全是石头,这能种啥子嘛!”连村干部都摇头:“这石头地,苞谷长不好,还能搞什么名堂?”但他没有退缩,蹲下身,扒开碎石层:“往下挖10公分,总有土,苗药谷,就从这儿开始!”
\n说开始容易,但真正开始难。“就说与村民最基本的交流吧,那是既听不懂也说不到一块儿。”李海龙说,创业前期,面对土地和民房的租用,他说的话村民基本能听懂,但村民们那口地道的家乡话,让他如堕雾里。
\n“善感乡的干部就是我的翻译。”李海龙带着一丝调侃:“每次我们与村民沟通,乡政府干部就来当翻译,村民们提出的要求、提出的问题等,一起直面应对。”发展之初,善感乡政府随时安排干部职工到现场帮助解决矛盾。善感乡党委书记李兴西介绍,每周班子成员必须到现场了解情况,一方面关注项目的启动进度,另一方面给村民吃“定心丸”。
\n最后,村里只剩下9户村民思想上有顾虑,不愿配合。于是,李海龙拎酒上门、围炉夜话,郑重承诺:“若项目黄了,所有设备留给大家变卖。”他还以精心烹制的药膳黄精炖土鸡款待乡邻,让大家亲口尝到产业的“甜头”。年底的一席“刨汤宴”,更彻底消除了隔阂,联结起深厚乡情。
\n善感乡是乡村振兴重点示范乡镇,坐拥乌江航道、2024年渝湘复线高速通车区位优势,借助政府“一站式”服务的亲商环境,经多轮协商,2023年3月,李海龙团队与桂花村、农纲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功签约,以年租金15万元盘活大棚资源,正式建立中药材黄精育苗示范基地。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有效破解了“石旮旯”的利用难题,实现耕地保护与土地集约利用“双赢”。
\n现代化大棚在晨雾中熠熠生辉。
如今,195座现代化大棚在晨雾中熠熠生辉,2000余万株黄精苗在智能喷灌下青翠茁壮。“2022年我们销售种苗800万株,去年600万株,今年将近1000万株。”李海龙兴奋地说。仅种苗销售,年销售额就达400万元至500万元,产品远销云、贵、川、湘、粤等20多个省市。黄精,已成为善感乡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而苗药谷的附加产业链,正如黄精的藤蔓还在不断延展。
\n画龙点“精”
\n“苗药智慧”变“钱景”
\n“咚!咚!咚!”2024年5月7日,善感苗药谷第九块门牌在村民晏清荣家揭牌。木质门牌上寓意长久的“9”字,钉下去只用了三锤,却凝聚了李海龙三年的努力。
\n“这块门牌,也是我们联农带农机制的新起点。”李海龙说,苗药谷9户原住民的房屋被改造为产品展示间和民宿,使他们真正共享产业收益。“古籍称黄精是‘仙人余粮’,我们要让它成为‘百姓口粮’。”晏清荣一家是低保户,如今既有房屋租金,又可参与基地务工,每人每天100元,当天结算。
\n“发展黄精产业,我们全力支持!每年在这里务工能收入上万元。”桂花村村民李久荣笑容满面。
\n黄精九蒸一角。
千年苗药,万年传承,智慧深藏。“九蒸九晒始于唐,像我们的黄精,以及很多根茎类的中药材,都是要经过九蒸九晒后才可以正常食用的……”苗药谷的一角,八个大木甑整齐安放在八口铁锅里,热气盈满加工车间。
\n钟铮,第十四代苗医传承人。每周,她至少有两天时间在苗药谷,向游客演示或介绍黄精九蒸九晒的古法工艺。“像我们这样的一个木甑子,一口大锅,一次蒸晒,可以达到140斤,然后要完成九次蒸晒并吸纳夜露,才完成整套非遗流程。”
\n钟铮在介绍黄精产品。
她介绍,黄精的九蒸九晒制作是一种传统的炮制工艺,需要将鲜黄精晾晒10天左右,直至七八成干。然后将晒好的黄精用刷子彻底清洗干净,放入锅中用水煮半小时左右,再切成厚片,放入陶瓷罐中,加入适量黄酒拌匀,闷润直至酒吸尽。然后放入蒸屉中,隔水蒸约1小时后进行晾晒,如此反复九次直至黄精表面呈棕黑色,有光泽为止。通过这一过程可以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改变归经、利于贮存、消灭病菌等。“我想把武陵山药库腹地更多的自然好物,带给真正需要它的人。”
\n“智慧种植保证了黄精品质。”李海龙补充,种植中对土壤进行改良,使用适宜的肥料,做好精准滴灌。190多个标准化黑色大棚温控精准,温度保持在18到20摄氏度之间,既能保证充足的日照,又能保证黄精不受暴雨、干旱和低温天气的影响。
\n精益求“精”
\n“秘方”变“精品”
\n“来了,秘制药膳小火锅来了!”中午时分,李海龙与基地工作人员一道,将小火锅和食材端到客人面前。“汤汁是用41味中药材熬制的,食材全部来自本地农户。”他介绍,产业的生命力在于深加工,基地敏锐捕捉到了市场需求,以黄精为核心原料,结合现代工艺和传统配方,延伸开发出涵盖“药食同源”理念的系列产品,如黄精茶、黄精原浆、黄精果脯、药膳小火锅等16款衍生品。
\n苗药谷负责人李海龙在整理刚买回的小火锅。
苗药谷开发的药膳小火锅吸引了游客,工人们忙着端菜。
“我们所有的黄精产品都是想让大家通过便捷的方式达到日常滋养的效果。比如这个即食黄精,它就是九蒸九晒的黄精,直接进行真空包装,在日常像一个小零嘴,开袋即食,方便日常滋补。”钟铮说,截至2024年,产品销售额已突破300万元,与育苗业务共同推动基地年均总产值攀升至1100万元,产业链效益凸显。
\n产品“意外走红”背后,是善感乡精心设计的产业助推机制:干部随身携带黄精样品、见缝插针推介;推动苗药谷纳入县级文旅路线,组织非遗专场展示;甚至对乡村干部开展黄精文化培训。善感乡政府围绕沿江休闲观光带、集散中心和码头咖啡的“一带一核一景”,以苗医药文化为主题,推动药旅融合,打造“文旅地标”,真正让苗药谷“破茧成蝶”。
\n“我们已经规划了以工代赈项目,拓展公路建设和晾晒坝,还有一些人行便道,助推苗药谷二期发展。”善感乡乡长张饶表示,二期工程有望在明年五月完工。
\n“核心就是康养和疗愈。”李海龙展望,未来,将在苗药谷打造一个有100多个中药材品种的百草园,使其成为科普苗医苗药、传承苗医苗药文化的载体,提高彭水民族医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n石盆村苗药谷一角。
站在苗药谷观景台远眺,乌江碧水映照着层层黄精架。昔日碎石滩,已成“致富园”;曾经并不看好的村民,如今会主动向游客介绍:“黄精茶要小口品,第三泡回甘最妙。”这场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正如黄精的生长:一年扎根,两年蓄力,三年破土而出。
\n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郭若晗 通讯员 赵应波 冉立 陈宣霖 冉鸿
盛达优配-盛达优配官网-网上配资APP-股票配资服务中心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